在粮食仓储以及食品、饲料加工等诸多行业中,真菌毒素检测仪发挥着关键作用,它能够精准检测出样品里的真菌毒素含量,为食品安全把关。然而,若操作不当或仪器未校准,便极易产生误检风险,导致错误的判断。接下来,将为您详细介绍 3 个关键步骤,助您有效规避误检风险,熟练掌握真菌毒素检测仪的操作规范与数据校准方法。
一、操作规范
使用莱恩德真菌毒素检测仪进行检测时,遵循严格的操作规范是避免误检风险的关键。以下是操作规范的关键步骤:
样品准备与处理
样品选择:根据检测需求,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样品。样品可以是粮食谷物(如大米、玉米、小麦等)、饲料、油脂(如花生油)、中药材等。
样品研磨:对于固体样品(如粮食、饲料、中药材等),需要将其研磨成细粉状,并全部通过20目的筛子。研磨工具可以选择纯式旋风磨等。
样品提取:加入适当的提取液进行提取。例如,对于固体样品,可以加入浓度为50%的乙醇溶液进行提取。提取液的选择和用量应根据仪器和检测方法的要求来确定。
过滤与稀释:提取后的样品需要通过过滤等方法去除杂质,以保证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之后,根据仪器要求,将样品进行适当的稀释。
仪器操作与检测
仪器检查:确保荧光定量真菌毒素检测仪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检查其配件是否齐全,如检测卡、移液器、恒温孵育器、离心机等。
系统设置:进行日期、时间、网络、检验单位、检验人员、样品来源等系统设置。这些设置有助于记录和管理检测结果。
检测项目选择:根据待测样品选择合适的检测项目。例如,可以选择呕吐毒素、黄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等检测项目。
ID卡信息:如果使用带有ID卡的试剂盒,需要将ID卡插入仪器对应的卡槽中,并校验仪器读取的ID卡信息是否与试剂盒检验项目相同。
加样与孵育:将处理后的样品液加到检测卡的加样孔中,然后将检测卡置于恒温孵育器中,在一定温度下(如37℃)反应一定时间(如8~12分钟)。孵育时间根据仪器和检测方法的要求来确定。
检测与读数:孵育结束后,将检测卡插入荧光定量真菌毒素检测仪的检测插口中,仪器会自动读取检测卡上的荧光信号,并计算出样品中真菌毒素的含量。
结果解读与记录
读取结果:根据仪器的检测结果,读取相应的真菌毒素含量值。这些值通常以浓度或含量的形式表示。
结果判定:将检测结果与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进行对比,判断样品中真菌毒素的含量是否超标。如果超标,说明该批样品不适宜食用或加工。
记录与分析:将检测结果记录下来,并根据需要生成检测报告。检测报告应包含样品信息、检测方法、检测结果、判定结论等内容。
二、数据校准
数据校准是确保莱恩德真菌毒素检测仪测量结果准确性和稳定性的重要环节。以下是数据校准的关键步骤:
准备标准物质
以乙腈中黄曲霉毒素M1溶液标准物质的稀释液为平行样,或其他适用的真菌毒素标准物质。
仪器校准
使用真菌毒素快速检测仪测试标准物质的荧光值。
得到拟合曲线,根据测量值计算相关系数。
计算测量重复性。
计算*小检出浓度。
验证校准结果
使用校准后的仪器对已知浓度的真菌毒素样品进行检测,验证校准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如果发现校准结果不符合要求,需要重新进行校准。
通过遵循严格的操作规范和数据校准步骤,可以有效规避莱恩德真菌毒素检测仪的误检风险,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中药材等产品的质量,也有助于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在实际应用中,操作人员应定期接受培训,熟练掌握仪器的操作和数据校准方法,以提高检测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